年,余杭区GDP近亿,财政收入超过亿元。到年第三季度,余杭区成为全省各县区(市)经济总量第一,财政收入第一。近十年来,余杭区的社会经济发展能够脱颖而出,实现“弯道超车”,关键在于充分落实“八八战略”,变区域发展劣势为城市发展优势,挖掘出城市化发展优势、产业化发展优势和创新性实践优势。
(一)挖掘城市化优势,变市县竞争为协同发展,主动融合主城区发展。余杭区域面积平方公里,三面环抱杭州主城区,是从东北西三面进入杭州的必经之地。历史上,这个区位环境曾是余杭发展的劣势。一则,虽然在年“撤县设区”,成为杭州市城区的一部分,但是因实行“省直管县”政策,造成余杭区和杭州市之间出现“市区争利”等问题。二则,在上个世纪90年代,随着杭州市都市化的快速发展,杭州市曾经划走了余杭的下沙、九堡、三墩等经济相对发达区块,这造成当地不愿投资于城郊之地,产生大量“三不管”地带。三则为充分保障杭城交通需要,余杭区被途经过的多条高速公路、铁路划的支零破碎。为改变区域发展劣势,十年来,余杭区紧紧抓住杭州城市的进一步扩张契机,主动融入主城区,变市县竞争为协同发展,变区域劣势为发展优势。
一是明确城市化发展战略。年前后,余杭区积极推动城市化战略,主动融入主城区,以城市化产业化两轮驱动为动力,明确现代化都市新区建设目标。十年来,有产业支撑的城市建设框架进一步拉开,城市化水平上升到近70%,城乡更加宜居宜业,城市管理水平不断提升,产城融合不断加深。城市化发展战略的实施,也调整了以往城市建设模式,大量投资于与主城区的未来科技城等接壤地带,实现与主城区无缝对接,未来科技城等地区也从一个郊区“三不管地带”变成了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的核心区块。而随着城市的发展,余杭也慢慢地由过去低端劳动力的睡城,向中高端人才的创业地转变。
二是科学规划区域发展。而为解决区域面积过大,区块分割过散等问题,年余杭区确定了“一主三副六组团”的城市化总体框架,清晰勾勒出余杭区临平副城、塘栖组团、良渚组团、余杭组团“一副三组团”的城市化战略格局,并在年优化调整为“五城一基地”发展格局,“十三五时期”又根据形势发展明确优化了东面临平创业城+艺尚小镇、中部良渚文化城+梦栖小镇、西面未来科技城+梦想小镇以及大径山生态保护区的发展规划。今天未来科技城区块成了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的核心区块,未来将成为浙江乃至中国的“硅谷”;良渚文化城将抓住年申遗契机,展现0年中华文化;临平创业城正着力提升区域发展首位度,成为杭州大都市圈的北部核心区,辐射海宁、桐乡、德清、安吉等地。
三是以房地产业推动城市建设。杭州城市的外扩以及大量城市人口的涌入,需要余杭区提供大量的生活生产土地。年前后起,余杭区加大房地产开发投资力度,十年来,投资额从每年50余亿元增长到多亿元。房地产业发所需资金。这是在目前历史阶段,房地产业推动城市化发展的积极作用。以房地产业为重点,余杭区逐步健全的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吸引了大量人才的集聚,为城市发展提供了新动力。
(二)挖掘产业化优势,变工业落后为产业引领,主动抓住产业风口。过去,余杭区县域经济相对发达,开放型经济发展逐年深入,但与其他浙江县市一样,同样受制于中低端制造的瓶颈,且工业发展较大幅度落后于萧山、鄞州、柯桥等地。近年余杭的经济腾飞,关键在于抓住了新兴产业风口,积极推动县域产业转型升级,实现了相关产业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转变。全区产业结构更加合理,第一产业由10%左右降到3%,第二产业由近60%下降到30%,第三产业由30%上升到近65%。
一是大力实施信息经济“一号工程”。年阿里巴巴落户余杭,对日后余杭区信息经济的加快发展有明显的示范带动作用。余杭区充分发掘与对接阿里巴巴集团的优势,加快推动互联网产业发展。在信息经济的驱动下,余杭区现代服务业领跑全国,甚至在世界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同时,余杭区抢抓国家“双创”战略重大机遇,未来科技城成为全省创新发展的样板,成为省内唯一全国首批区域双创示范基地、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建设核心区,夺得了信息经济的“第一桶金”。在占得信息经济先机的基础上,余杭区面对着区内产业布局优化难题、区外竞争对手增多态势,着力将信息经济带来的优势进一步放大,抢先布局人工智能产业,中国第一个人工智能小镇、第一个区块链产业园、第一个独角兽孵化园在余杭纷纷落地。
二是着力转型升级县域经济。如果说信息经济发展是从无到有的话,那么,以杭派女装为代表的余杭传统县域经济,则实现了从有到优的转变。余杭区立足数字经济发展基础,从过去信息经济与原有县域经济分头发展,转变为信息经济支撑下的产业模式、技术创新并举,着重引导各行业利用“互联网+”、“大数据+”、“机器人+”,推动数字技术和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推动余杭产品从产业“微笑曲线”的低端向设计研发、品牌两端提升,开放型经济发展更加深入。
三是大力推动企业股改。近年来,余杭区出台“上市新政十条”,成立“国际人才板”上交所、深交所上市培育基地,建立健全以“定责”落实、“定点”联系、“定员”对接、“定向”辅导、“定制”服务为内容的企业上市协调服务机制,为不同行业、不同培育阶段的企业提供精准化、套餐式“一对一”帮扶,多渠道挖掘上市培育资源,大力推进企业股改,鼓励和引导区内企业通过资本市场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制度创新。到年,新增上市企业9家,累计达到21家(其中境外3家),新增数量居全省各县(市、区)第一、全国第二。
(三)挖掘创新实践优势,变市场倒逼为主动服务,积极推进供给侧改革。创新实践是指通过对事物规律、属性、关系的新发现或新运用,能够比已有的实践更能有效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实践。创新实践是破旧立新和推陈出新。这些年余杭能够脱颖而出,关键就在于注重地方实际开拓创新,积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率先突破体制机制对市场的制约,努力形成空间全域覆盖、功能错位发展、优质资源集聚的全域创新发展格局。
一是引领打造特色小镇。今天浙江的金名片“特色小镇”就是源于余杭的创新实践。年8月,余杭区梦想小镇和西湖区云栖小镇的开工建设,拉开了浙江特色小镇兴旺发展的大幕。当前拥有3个省级特色小镇也让余杭区独占鳌头。特色小镇的工作室经济模式连接起县域经济和城市经济的产业鸿沟,小镇建设以点带面建设模式倒逼市县主动突破行政壁垒鸿沟,城乡结合部的选址解放了城市化发展的认知禁锢。以特色小镇建设为导向的创新创业平台发展模式,为余杭区推动城区一体化提供了新的路径,为城区一体化建设和经济转型升级提供了新的机遇,也为城区一体化政策的具体落地提供了新的市场选择。
二是主动推进政府服务。年起,余杭区推出了行政审批代办服务,在各项招商引资优惠政策下,推出企业落地免费代办审批服务项目,大大提高了行政审批效果,为企业节省了大量的时间成本和投资成本。近年来,从最初的串联审批到并联审批,从联合审批到模拟审批,再到今天的“最多跑一次”,余杭区各级政府认真做好市场发展的“店小二”,主动以政府服务创新推动市场创新,同时制定实施“10+X”人才新政,落实人口年轻与优化、高层次人才倍增两项计划,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打造了良好的生态环境,高层次创业人才总量位居全省第一。
三是形成辖内区企校合力优势。近年来,余杭区积极挖掘辖内外科研高校、企业发展优势,特别是浙大、阿里两座“金矿”,着力破解校区合作、区企合作体制机制难题,积极推进以“浙大系、阿里系、海归系、浙商系”新四军为代表的人才项目落地,积极承接之江实验室、阿里达摩院落户未来科技城,成功引进浙大校友企业总部园、菜鸟网络总部、华侨城、深圳光启华东区域总部等重大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