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3日,德清县关工委、钟管社工站、文化站、钟管镇小学、下塘村村委、下塘村幸福邻里、彩虹桥社工组织了一场新时代文明实践银晖“薪”课堂/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服务项目(非遗文化欢喜团进校园)的活动。
据了解,非遗传统文化是指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保留在每一个民族中间具有稳定形态的文化。对于一个村镇来说,传统文化就是它的精神之源,是它区别于其他村镇的一种特色象征。
而钟管镇下塘村有着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欢喜团就是其中一样。每逢有喜事,家家户户都会制作欢喜团。
但是,随着时代变迁,这一文化几乎慢慢被人淡忘了,会制作这种传统糕点艺术的村民越来越少,年轻人更是只闻其名。为了不让这种民间艺术失传,让这种文化特色使更多人知晓,为此,彩虹桥社工和当地部门组织这次非遗文化进校园活动。
当天下午,活动邀请了钟管镇下塘村非遗项目糕点制作技艺传承人,擅长制作欢喜团的年已80岁的潘百娥和77岁的姚如琴奶奶老人,来到了钟管镇小学,为该校学生传授欢喜团制作方法。
学校王老师首先向同学们介绍了今天非遗文化进校园的目的,然后两位老人给学生们讲述了欢喜团的由来:欢喜团是下塘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承载着下塘村传承的数百年历史文化,一般用于喜庆的日子,寓意着“团圆快乐、阖家欢喜!”。
随后,两位老人开始传授欢喜团制作方法:先是在白白的面粉里加入各种蔬菜水果料,然后揉成了五颜六色的面粉团子。虽然两位老人年已花届,但揉粉的手劲却不压于中年人。
她们把揉好的面团分给小朋友们,开始教大家怎么制作,潘奶奶和姚奶奶分别娴熟的将面粉揉成一个圆形,然后边做边指导小朋友们将一头微微揉长,粘成一个小花瓶的口子一样,这样欢喜团大致就出来。
随后,在上面用各种颜色的面粉进行创意画,可以粘字,也可以捍成各种花草、水果等图案,自由发挥。
小朋友们在两位奶奶的指导下,开始动手做起来,奶奶一旁耐心的指导:“粘的时候要轻一点,不然就容易粘坏了。”
学生任杨磊经过奶奶的指点和自己的努力,终于做成了一个欢喜团,他兴奋地从座位站起来,扬起手中的欢喜团说:“老师我完成了,你们看像吗?”泮奶奶竖起了大拇指表扬他做得不错,其他小朋友们也拍手叫好。
在欢声笑语中,小朋友们陆陆续续都完成了自己制作的,独一无二的欢喜团。
虽然活动时间不长,却让小朋友们了解了非遗文化传承的重要性。他们纷纷表示:“一定要继承和发扬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宝贵财富,让非遗文化不随岁月流逝!。”
陶忠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