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清县论坛

首页 » 问答 » 地理 » 憨山老人自叙年谱第十集,山洞中德清遇奇人
TUhjnbcbe - 2025/3/23 10:18:00
北京看白癜风专科去哪家医院好 http://baidianfeng.39.net/qzzt/

各位善知识,大家好!我是神话居士,我们继续介绍《憨山老人自叙年谱实录》的故事。上集讲到德清在北京城遇到了老朋友妙峰禅师,很快就来到了万历元年,也就是公元癸酉年,德清28岁了。这一年的正月,他独自离开了北京,去游览向往已久的山西五台山。

而当时的妙峰禅师,还在忙着印刷他的《大藏经》,没有一同前去。德清这次游览五台山之前,他先找到一本《清凉传》,按照书中所记载的名胜古迹,一处一处地走访参观。他对《清凉传》记载中,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憨山”的传说,说当年秦始皇鞭石成桥,鞭到此山之时却怎么也打不动了,因而呼之为“憨山”。“憨”就是又憨又傻天真朴实之意。

德清走到北台之后,就请当地的僧人,给他指点憨山的位置所在。顺着方向远远望去,果然发现此山景色奇秀。德清很喜欢“憨山”这两个字,心中就暗暗地把“憨山”作为自己的一个别号了。后人称呼他为憨山大师,就是由此而来的。但是这个名字现在还没有使用,我们以后会讲到的。德清为了纪念这次五台山之旅,又写了一首诗,其中有二句是这样的:遮莫从人去,聊将此息机。

《年谱》原文是:“予二十八岁,春正月,往游五台,先求《清凉传》。按迹游之,至北台,见有憨山事甚佳,因问其山何在。僧指之,喜奇秀,默取为号。诗以志之,有‘遮莫从人去,聊将此息机’之句”。

因为五台山正月的气候是非常寒冷的,德清做了短暂的游览之后,就重新回到了北京城。但是他的内心中,仍然是想去山林修行,他听说北京的东边有一座盘山在蓟县境内,于是就告别了京中的朋友们,一路化缘乞食来到了盘山。德清登上了盘山的“千像峰”,那里有一处石室,里面住着一位奇特的隐居高僧。《年谱》原文是:复入京,东游乞食。至盘山千像峰,见一僧不语,予亦不问,即将相与,拾薪汲水,行乞过夏。

弟子福征在后面,补充记录的比较详细:不语僧一事,颛公所作传,载之特详。云:师父与妙峰再遇燕都,期同上五台山住静。时妙师为山阴王请藏经未起,师居汪司马南溟私馆。久之,随喜盘山,登盘山顶。傍一石岩,内一隐者,灰头土面。师作礼,绝不照应,问亦不语。师知非常人,亦同默坐。

少顷,隐者烧茶,唯取一杯自饮,师亦取一杯自酌饮。茶竟,隐者还茶具于原处,端坐如故,师亦如之。少选,隐者炊饭,饭熟,置之坐前,唯取一碗一箸自食,师亦取一碗一箸同食。饭罢,又端坐如故,师亦如之。夜中,隐者出岩外经行,师亦随之,第东西各步。明日,师知茶时烹茶,饭时煮饭,隐者同师饮啜,入夜经行亦尔。

如是一七,隐者方问师曰:仁者何来?师曰:南方来。隐者曰:来此何为?师曰:特访隐者。隐者曰:隐者面目如此,别无奇特。师曰:进门早已看破了也。隐者笑曰:我住此岩三十余年,今日始遇一个同风。留师住,师亦忘返。

一夜,师经行,忽然顶门响一声,轰如炸雷,山河大地,身心世界,豁然顿空,境非寻常目前空可喻。如是空定,有五寸香许,渐觉有身心,渐觉脚下踏实,开眼渐见山河大地,一切境相,还复如故。身心轻快,受用亦无可喻。举足如风轻,归岩中,隐者曰:今夜经行,何其久耶?师具告所得境相。隐者曰:此色阴境耳,非是本有。我住此岩三十余载,除阴雨风雪,夜夜经行此境。但不着,则不被他昧却本有。师父深肯其语,作礼谢教。

师在盘山久之,妙师藏经.起,向汪公询问.师何往。公即遣使登盘山顶觅师,问在岩中。见师,述主人、妙师相候之切。师乃拜辞隐者,恋恋不忍别,无奈宿约何耳。隐者送师,泪如喷珠,行至半山方转。师还京,妙师、汪公迎师,笑曰:回何迟耶?师具陈岩上因缘。公曰:如是,则吾师住山已竟。师曰:犹是途经路边境界耳。公与妙师相视大笑。

这段内容的大致意思就是:这名石洞隐修的高僧,头发如灰面色如土,应该是很久没有洗脸洗头了。德清向他行礼,他也不还礼,问他话也不回答。德清心里想,此人一定不普通,于是他也不发一言,陪着这个隐者在那里打坐。过了一会儿,到了中午,这个隐者起来烧茶做饭,德清也跟着他一起吃,一天只吃一顿饭,吃得又少又简单。到了夜晚时分,隐者起身去室外“经行”,德清也跟着他一起去经行,但各在一方不影响。

到了第二天,德清主动烹茶做饭,两个人谁也不说一句话,只是默默地吃完以后,继续打坐参禅互不干扰。就这样二个人在寂寞无声之中,一直度过了七天,到了第八天的时候,隐者终于开口了。他问德清道:仁者你是从哪里来的?来这里做什么?德清回答道:我是从南方来的,特地来拜访您。隐者笑道:我的本来面目就是如此,没有什么奇特之处。德清也笑道:我一进门时就已经看到(破)了!

二个人的这段对话,其实是暗藏着“机锋语”,隐者说他的本来面目就是如此“普通”,并没有什么“奇特”之处。德清说:他一进门的时候就看破了,二人就算是对上了话头,这就是禅宗的修行特点。接着隐者又说道:我在这里已经住了三十多年了,今天才算是遇到了一个真正的“同道中人”。于是他就留下来德清一起修行,德清也知道自己遇上了高人,就住了下来。

有一天晚上,德清打坐完毕,按照惯例起身去外面“经行”。正在行走之时,忽然就感觉自己的头顶,轰隆隆地响了一声,就像炸雷一样,刹那之间山河大地,身心世界豁然顿空。德清就安住在了这种空定的奇妙境界中,大约过了有五寸香的时间,才慢慢地感觉到身心的存在,也感觉到了脚下的土地。睁开眼睛一看,周围的事物又恢复到平时的模样。此刻的德清,感觉自己的身心特别轻快,有一种美妙的感受,简直无法用语言来形容。随后德清回到了石室中,那位隐者问道:你今晚经行,为何这么久的时间?德清就把自己刚才的用功境界,一一详细地告诉他。

隐者听完以后,微微一笑说道:此乃“色阴境界”罢了,非是本有。我住在此岩洞三十多年,除了刮风下雨等恶劣天气,几乎每天晚上,都在这样的境界中。你不可以执着在这个境界,虽然身心很愉快,但是必须放下,不取不舍,才不会被境界蒙蔽本来之佛性,也才能继续深入修行下去。德清听完以后十分地认同,他向隐者行礼,感谢对方的指点。

通过以上的记载来看,德清在盘山遇到的这位隐者,确实是一位高人。他是真正的实修实证者,真修行人是能够安于寂寞,用自己的生命体验佛法的。《楞严经》上说: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隐者指点德清的意思也在于此。当然有一些所谓的修行名人或者高僧大德,本身自己没有什么体验,却一味地否定他人的境界,认为打坐没有用,只有明心见性才行,这也是不可取的。

孰不知“文字般若”要过度到“观照般若”再到“实相般若”才行,明心见性有顿渐之分,并非口头禅。当年佛祖雪山六年苦修也不是普通因缘,自有其中的道理在。修行不是仅仅懂得理论说几句古人“牙慧”,或者引经据典头头是道,就可以解决生死大事的。此时年仅28岁的憨山德清,最让人最佩服的地方,就在于他的实修实证,他现在的修行程度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真是可喜可贺。

又过了一段时间,德清在北京城中的好友,妙峰禅师以及汪伯玉兄弟等人,派人来盘山寻找德清。经过多方打听才找到了这个岩洞,送信的人请德清回京城去,他的那些朋友们好久没有见到德清了,很是想念。而且妙峰禅师也快印刷完《大藏经》了,不久之后就要回蒲州。

德清心想:在盘山岩洞中已经住这么久了,也该回去了。于是德清向隐者告辞,两个人都依依不舍,洒泪而别。隐者亲自送德清出山,一直来到了半山腰才转身回去。

从这篇《年谱》来看,我想起了以前讲《虚云老和尚年谱》的故事。他在云南腾冲的时候,也曾经遇到过一位修路的高僧,二人也是互相好几天不说话,一同修路干活,一同打坐。最后通过禅语机锋,互相引为知己,那个修路高僧后来告诉了虚老他的姓名和地址。而憨山大师的这位隐者朋友,在《年谱》中连姓名也没有留下,分明是一位独自修行的罗汉,令人赞叹。

所以在我们生活的这个娑婆世界滚滚红尘之中,其实也是有很多真正.修行人的。他们为了生脱死,往往会住在深山古刹潜修。也许在某个不知名的小寺庙中,就藏龙卧虎而不为外人所知,这是一种情况。或者还有一种人,他们就生活在我们普通人当中,从事着各种各样不同的工作,虽然外表看起来和普通人一样,也有喜怒哀乐,也有悲欢离合。但人家却是大隐隐于市。本来面目如如不动不随境转,常行观照行住坐卧不离修行,一切言行都是在演人生大戏,他们就像罗睺罗尊者一样,是一种秘密地修行,也许就是我们身边的你我他,慧眼之人可识。我们今天就聊到这里,谢谢您的收看!

1
查看完整版本: 憨山老人自叙年谱第十集,山洞中德清遇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