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下去,我要没事干了。”8月2日,在德清县武康街道祥和社区民心小区里,垃圾分类桶前指导员刘本勤道出了心中的“甜”与“酸”。
原来,前几天刘本勤因家中有事缺勤两天,可她不在的日子里,小区垃圾分类工作有条不紊,巡检员甚至打出了99分的高分。“‘甜’的是平时的劝导工作有了实质性的效果,‘酸’的是大家以后不需要我了。”刘本勤调侃道。
民心小区是武康街道众多老旧小区之一,老旧小区被普遍认为是垃圾分类工作中难啃的“硬骨头”。小区虽老,但观念要新。前期,街道在小区广播宣传垃圾分类、组织工作人员上门走访、每家每户发送分类投放指南、安排桶前指导员引导居民正确投放,逐渐让居民参与进来。这些措施大大提升了居民的垃圾分类意识以及自主分类投放准确率,垃圾分类的质量也不断提升。
“这里还有垃圾分类红黑榜,分得好就上红榜,分得不好上黑榜。”在小区垃圾定时投放点旁看到,7月红榜上,居民柳家荣赫然在列,而他已连续三个月霸“榜”。“为了上这个光荣榜,我们小区居民你追我赶,竞争很激烈。”一旁的居民陈大妈笑着说,垃圾分类做得好,小区环境也大不一样。
如今,像民心小区这样的老旧小区居民的垃圾投放习惯正悄然改变。垃圾桶周边环境从过去的污渍斑斑到如今的整洁卫生,居民对垃圾分类的“不配合”到现在的分类投放意识增强,老旧小区垃圾分类的难题逐渐被破解,垃圾分类工作进入“精细化”和“日常化”。
垃圾虽小,却牵着民生,连着文明。据介绍,武康街道及社区每周二会开展以垃圾分类为主题的宣传活动,并通过小区业委会参与管理,树立标杆典范。从最初打造垃圾分类精品示范小区,到垃圾分类小区实现全覆盖,成果来之不易,保持成果更不易。
“垃圾分类不是‘一阵风’,而是要持之以恒的新风尚。”武康街道相关负责人表示,将持续拉高标杆,找差距、补短板,进一步提升垃圾分类成效,引导居民习惯养成,提高垃圾分类实效,形成全民参与垃圾分类的良好氛围。目前,武康街道正以“绣花功夫”打造老旧小区垃圾分类样板。
(来源:湖州市人民政府网站)
作者/来源:信息新报
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