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ONGHANG
砥砺前行二十载,矢志不渝;逐梦奋进二十年,初心未改。
年,德清迎来“融杭”20年。
20年前,一份“抓住城市化机遇,融入杭州都市经济圈”的政协提案横空出世,德清全县一阵轰动;20年后,德清全面开启“融杭”新版图,深耕产业、人才、交通、教育、医疗等领域,实现与杭州的“同频心跳”。
恰是风华正茂时,继往开来再出发。
在德清“融杭”20年之际,“杭+”新闻客户端将与“知政浙江”新媒体集群共同推出《数说·“融杭”20年》系列报道,以人物视角作切入,采访数位具有代表性的“融杭”人物,听他们讲述“融杭”20年里的峥嵘往事。
《数说·“融杭”20年》①
“融杭”概念提出者章永康:
20年的成就,早已远远超出我当时的设想
20年,在历史长河中,弹指一挥间。但对于德清来说,20年“融杭”之路,硕果累累。今天,德清已有12个互通直达杭州;今天,德清已有杭资企业余家;今天,60%的创新载体和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中心来自杭州……
璀璨历史长河中,总有些人、总有些事,注定被铭记。
20年前,一份列在第一号的政协提案,让德清全县上下第一次有了“融杭”的概念——这是杭州周边县市中官方发出的第一声“融杭宣言”。这振聋发聩的“开门”发展呐喊声,把浙北小城的呼声传递进省城杭州,在杭州市民心里埋下亲近德清的种子,也引起了不少周边县市的共鸣。
此后,“融杭”跃然于两地融合的实践之中,德清融杭之初种种设想已结成累累硕果,化作一个个生动的示范样本:联合国世界地理信息大会成功举办、杭德城际铁路动工、杭州“二绕”通车、浙工大落户……
▲年11月19日,
联合国世界地理信息大会在浙江德清举行
20年来,德清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大批融杭发展红利落地,德清逐渐在经济、社会、文化等领域与杭州实现了共融双赢。
从首提“零距离融杭”到“杭州北区、创业新城”,再从将实施“开放带动、接轨沪杭”提升为“改革创新、接沪融杭”,德清以改革之举打破城乡藩篱,以跨域发展拥抱融杭旅程,以“县域之答”回应“时代之问”。
一份政协委员的“超前”提案
时光回到年。
这一年早春,在德清县政协五届四次会议上,一份“抓住城市化机遇,融入杭州都市经济圈”的政协提案,引起德清全县上下的轰动,它从多份提案中脱颖而出,被列为当年德清政协的“一号提案”。
▲年,德清融入杭州活动周开幕式现场
时任德清县政协委员、县行政服务中心主任章永康,正是这份政协提案的主笔者。
“当时,我们德清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定位,一般都采用国家层面的提法,比如‘可持续发展’‘接轨浦东’等,这些战略方针,在国家层面无疑是正确的,但从一个县的发展来看,还需要结合自身比较优势,因地制宜提出发展战略。”章永康回忆道。
年底,章永康在玉环县考察交流,了解到面临大海、具有港口优势的玉环提出了“建设港口依托型城市”的县域经济发展战略,他深受启发。“当时,德清16个乡镇中有8个乡镇与杭州零距离接壤,同时,杭宁高速(浙江段)正在加快建设,我觉得德清依托杭州、接轨杭州的时机已经成熟。”
年2月,德清县两会召开前夕,章永康一气呵成写下了《抓住杭州城市化和产业结构调整机遇,依托杭州,加快我县经济发展》的政协提案,在政协大会发言中作了“抓住城市化机遇,融入杭州都市经济圈”的交流发言。
“当时,县委县政府对这份融杭提案高度重视,但并没有马上实施,而是多次开展专题研究,又邀请省有关专家深入调研,还去了江苏昆山,学习当地接轨上海的做法。”章永康说。
与此同时,德清县政协也在“两会”后立即组织相关人员,组成综合、工业、农业、旅游等多个专题调研组,分赴杭州相关部门及拱墅、下城、余杭等地进行调研。
年,德清县第十一次党代会正式把实施“开放带动、接轨沪杭”作为全县发展战略。自此,融杭的“汽笛声”响彻德清,这座浙北小城正式敞开心扉,拥抱杭州,开启一段对外开放、高端融合的新征程。
一次历时二十年的“融杭”之旅
20年后的今天,德清的融杭成就已远远超出章永康的想象:“虽然我已退休十年,但每每看到德清一项项‘融杭’成果落地,内心都会无比激动,这说明德清‘接沪融杭’的思路是正确的,紧紧跟随杭州这座国际化大都市发展,德清的未来一定更加美好。”章永康说。
二十年栉风沐雨,二十年砥砺前行。德清开放合作的成果充分证明,“融杭”战略不仅提升了德清的综合实力,更改变着两地百姓的生活方式。
二十年来,德清聚焦交通接融,打造了杭宁高速、杭宁高铁、杭州“二绕”、湖杭铁路、杭德城际轻轨等一批“与杭同城”的立体交通体系。德清县城坐高铁13分钟到达杭州市区,距杭州萧山国际机场40分钟车程,杭州“二绕”将德清三分之二的地域划入其中,德清从此将有12个互通直达杭州。
二十年来,德清突出产业接融,杭州已成为助力德清加快经济发展质量变革的主领地。青春宝、鼎力机械等老牌杭资龙头企业在德清枝繁叶茂。截至目前,德清共引进杭资企业余家,其中规上企业余家,占规上工业企业的30%左右,税收占比近25%。
二十年来,德清着眼要素接融,与浙工大在科技成果转化、特色产业互动、创新平台共建、要素资源共享等方面加强互动,致力打造“浙北硅谷”;浙江大学——德清先进技术与产业研究院等一批重点实验室、高水平研发机构和产业创新中心不断涌入。目前,德清25%的高新技术企业,32%的高端人才,60%的创新载体和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中心来自杭州。
二十年来,德清重视民生接融,不断加快与杭州的医疗合作共建、教育资源共联、文体事业共兴、民生福利共享和区域安全共治。前不久,浙江大医院莫干山院区开工,建成后德清市民在家门口即可享受省级医疗资源。
“随着‘融杭’战略的不断深化,特别是今年杭州行政区划重新调整后,强大的优势进一步彰显,杭州城市化、国际化水平大幅提升,数字经济强势推进,对周边县市的辐射带动作用进一步扩大,这些利好消息,将带领德清走向新的发展机遇。”章永康说。
一份“与杭同城”的精彩答卷
“看到18年来,德清县委县政府抓住机遇,接沪融杭,一届接着一届干,不断深化完善并取得丰硕成果,我和所有德清人一样,感到无比欣喜。”这是年4月,章永康为德清献礼改革开放40周年而撰写的回忆录里的一段。
这篇回忆录洋洋洒洒余字,是这位亲历德清融杭的当事人最真切的情感流露,也是德清最生动的融杭总结。
时光荏苒,岁月穿梭。透过泛黄的档案夹,当年德清政协“一号提案”,一字一句依旧遒劲有力,荡气回肠。字里行间,饱含主笔人对家乡发展的款款情深,更有对德清融杭的殷切期待。
以改革撬动发展,以开放拥抱机遇。德清依靠改革增添发展新动能,为加快高端融杭积累了更多资本。
德清已成为最具“国际化”的地理信息产业集聚地。年,首届联合国世界地理信息大会在德清举办,带动浙江地理信息产业实现“产城融合、产业集聚、产业链完整”新发展;如今,地理信息产业园已集聚地理信息相关企业经家,成为全国地理信息产业集聚度最高的园区,形成了地理测绘、软件开发服务、卫星遥感、航空航天等地理信息全产业链。
德清已成为拥抱“数字化”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去年10月,全球未来出行大会在德清举办,致力于打造全省首个全域城市级自动驾驶与智慧出行示范区;德清还是全省唯一的全域数字化治理试验区建设试点,乡村数字治理入选国家首批数字乡村试点,作为全省唯一县域在全国数字乡村建设工作现场会上发言;推进“数字乡村一张图”县域全覆盖,构建乡村智治新模式……
德清已成为“停不下来”的全国改革试验田。截至目前,共承担国家和省级改革试点项,在一些关键领域和重点环节改革上取得实质性突破。自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以来,德清县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8%,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长12.1%,城乡居民收入年均分别增长8.6%、10.7%,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至1.64:1;全县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比重上涨30个百分点,亩均税收提升%,全员劳动生产率提升约66.8%。
眼下,德清正在全力打造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北翼”。年6月18日,省委十四届七次全会(扩大)会议审议通过的《关于建设高素质强大人才队伍打造高水平创新型省份的决定》提到:加快杭州西站枢纽“云城”规划建设,拓展科创大走廊两翼,探索将德清相关区块纳入规划管理建设。
德清编制了建设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北翼中心专班推进方案,梳理形成了推进“地理信息+”全球创新策源地、“人工智能+”场景应用示范区、环浙工大知识经济圈、莫干“论剑谷”建设、杭德半小时通勤圈、品质化同城生活圈建设等7大重点任务,并分解出21个重点项目。
德清县主要负责人表示,德清将牢牢把握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建设的发展机遇,全面衔接,积极融入,探索跨市域合作新模式,推动产业共兴,探索平台共建,强化交通共联,创新利益共享,高质量高水平建设大走廊北翼中心。
蔡俊摄
编辑:陈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