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新闻客户端记者姜晓蓉通讯员陈胜伟
近日,浙江农林大学竹子研究院正式成立。当前正是竹林管护培育的关键时期,学校整合了竹子领域的人才、成果等优势,先后组织竹产业领域的专家教授,分赴浙江余杭、富阳、德清、安吉等地,科技赋能当地进行竹产业转型升级。
浙江农林大学研究竹子由来已久。年,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浙江农林大学设立了全国首个竹类专门化专业方向,并在上世纪90年代,组建了竹类研究所,开始针对竹子领域进行科技攻关和技术推广。浙江农林大学的竹产业专家团队,先后研发了毛竹笋竹林高效经营关键技术,提出了一整套毛竹笋竹林丰产高效可持续经营技术。相关技术在浙江遂昌1.56万亩的毛竹冬笋基地进行定向培育试验,冬笋产量平均每亩达到公斤,为全国最高,并在省内外进行推广,对竹产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成效。
年,浙江农林大学方伟教授将雷竹提早出笋技术传授给杭州市临安区五马村村民蒋长富,蒋长富靠雷竹发家致富,成为全国劳动模范。从年开始,浙江农林大学还科技助力湖州安吉建设15万亩的毛竹现代科技园,针对竹林复合经营、笋用林建设、测土配方施肥开展生产技术实验和推广,强调一二三产联动发展……在专家教授的技术支持下,安吉竹产业发展迅速。
走进农村山区,来到田间地头开展技术培训,对于浙江农林大学竹产业团队的专家们来说早已是家常便饭。近几年,浙江农林大学竹产业团队,先后在浙江各地早竹笋产区开展各类培训多场,辐射推广面积超过10万亩,新增效益超过2亿元,培养一批“行走于田间地头,服务于乡村群众”的竹笋业乡土专家团队。
近几年,浙江农林大学的竹子研究团队逐步走向省外。四川省宜宾市竹资源富集,从年开始,浙江农林大学重点帮助宜宾市竹产业发展,先后指导开展春季移竹造林、笋竹高效利用和安全加工生产等技术服务,就组培室种苗繁育与管理工作、竹子等延迟继代培养后出现褐化、再生困难等问题,对当地技术人员开展技术培训。年,浙江农林大学与四川省宜宾市政府签订了关于创新驱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合作协议,学校进一步发挥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中心等国家级平台的作用,在笋竹林定向培育、竹食品研发、竹材生物质精炼、竹文化挖掘与应用、竹林生态与康养旅游等方面加强合作,抱团服务四川宜宾林竹产业研究中心、成渝竹产业协同创新中心等建设。
除了把“科技竹”种遍浙江、种到四川宜宾外,竹产业团队还积极对接我国西南地区竹产业发展工作。竹产业是贵州省雷山县的主导产业,为助力雷山县竹产业发展,浙江农林大学桂仁意等专家教授经常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