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恒飞科技日报记者江耘
暮春三月,置身安吉余村,可远观竹海滔滔,近看溪水潺潺,引来诸多游客品味乡土、回归自然。
3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浙江安吉县。走访安吉余村,与村民、创客亲切交流后,习近平表示,余村现在取得的成绩,证明了绿色发展这条路子是正确的。经济发展不能以破坏生态为代价,生态本身就是一种经济,保护生态,生态也会回馈你。
年正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生态环境质量直接影响全面小康的成色。如何构筑绿色发展的小康社会,可从安吉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理念十五载的践行中获得启示。
告别旧式思维余村实现蝶变
“晴天,抬头难见到蓝色的天空;雨天,溪水呈酱油色,村路泥泞难行……”站在一尘不染的柏油路上,回想起曾经矿山、水泥厂遍地的安吉余村,潘春林恍若隔世。
年,余村壮士断腕,放弃原本倚重的矿山产业,开展环境整治,通过发展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等,唤醒了沉寂多年的绿水青山。
余村党群服务中心葛熔金摄
有感于此的潘春林转变思维,从矿区工人跨界成为余村最早的农家乐店主,带动了余村乃至安吉县开办农家乐的热潮。“我们把余村的绿水青山图片,配上极简的文案,发在网上就很受欢迎,真是沾了生态发展的光。”潘春林告诉记者,没有好山好水就不会有今天的余村。
习近平总书记此番考察余村,也专门走进了潘春林的农家乐——春林山庄。
15年前,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就曾到余村考察,并称赞当地关闭矿区,走绿色发展之路的做法是“高明之举”。在那次考察中,习近平首次明确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从依托竹海拓展竹制品产业,再逐渐因地制宜发展白茶、椅业、林下经济……15年来,余村坚持以实际行动诠释“两山”理念,吸引八方来朋慕名而至。
年,余村实现全村经济总收入2.亿元,农民人均收入也从年的元增加到了元。
建设创新县域植入多元业态
在安吉县青创农场内,时常能看到一群盘坐在绿草地上的年轻人,就某个农创项目进行头脑风暴,边月明就是这群创客中的常客。
“留恋家乡的万亩竹海、绿水青山,大学毕业后我没有在城市里工作,毅然返乡发展特色农业。”青创农场负责人、安吉县美人指葡萄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边月明介绍,这些年来一方面依托好山好水,同时不断改良传统技术,培育了不少精品水果,亩产效益可达8万元。
安吉两山农业创客园受访者供图
在向习近平总书记汇报时,边月明就提到他的葡萄已经卖到元一串。“总书记都对我们的‘高价’葡萄感兴趣了,还特意问了很多细节。”边月明说道,未来要带动更多年轻人加入农创客队伍,一起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安吉的好山好水好空气,除了发展高端农业外,还成为了科技创新胜地。就在近日,安吉的浙江东方基因生物制药有限公司成功获批科创板IPO注册。
东方基因在疫情期间还充分利用在自身试剂研发的优势,成功开发一款PCR、二款胶体金试剂,用于疫情的防控。
“近年来,我们一方面拒绝高污染高能耗产业,另一方面通过政策创新、平台搭建、服务优化,引进集聚了一大批科技创新资源,东方基因就是其中的佼佼者。”安吉县科技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朱家胜如是说道。
“安吉走生态发展之路,并不仅是为了生态之美,还紧扣‘科技’、‘生态’两个关键词,发展除竹业、茶业、果业等以外的多元业态。”对于安吉所取得成就,浙江大学湖州休闲农业产业研究院院长严力蛟教授如是说道。
经过十五年的积累,安吉县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将产业与生态融合发展,建立了“两山”科技智库,鼓励科技企业深化与知名高校院所及科研院所合作,在引导企业自主创新、提升平台服务功能,强化政策导向等方面成效显著。
年,科技部启动建设的首批创新型县(市)中,安吉县就位列其中,成为了科技支撑生态文明主题的创新型县。
调和“恒久”矛盾,留住绿色乡愁
破解经济发展难题势必要牺牲生态环境?
在严力蛟看来,这一对看似不可调和的矛盾,实际上取决于处理方式。
年,安吉县决定生态立县后不久,乡镇之间,不少村民因为矿山关停收入锐减,纷纷在房前屋后办起了小企业,生产竹凉席、竹筷子等,造成污染。
据了解,在余村,时任村干部带领村两委通过规划设计,建起了工业园区,促成7家规模比较大的企业入园,对排污进行了严格要求。面对村民追求毛竹产量最大化,大量使用农药除草等情况,当地严禁喷洒农药、提倡自然堆肥,保护了野生动物和自然环境,产出的竹笋也更绿色优质。
“处理得不好,才会有矛盾;安吉县不以牺牲环境、破坏生态以及大量消耗资源作为代价,而是强化科技对产业的支持作用,总结出了一份参考答案,证明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可以共生共融。”朱家胜说。
“调和的节点在于基层,安吉县以生态优先一以贯之,村镇基层很重视规划及其落地,而且基于公开透明的考核体系、奖惩制度,村干部才能把老百姓调动起来。”严力蛟说,把生态资源转化成生产力,又留住乡愁,除了安吉县,浙江的德清县、桐庐县、临安区等多地摸索出多种做法,“相信通过各地的探索,绿色乡愁将出现在中国更多地方。”
评论
数往知来,
“两山论”指引生态文明发展之路
寇勇
15年前,习近平在浙江省安吉县考察时,首次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两山论”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立足国情和未来趋势,准确把握了经济发展与自然环境共生共存的内在规律,为加快推动我国绿色发展提供了方法论指导和路径化决策。
15年后,在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的非常时期,总书记再访安吉,探青山、涉绿水,走村庄、进农户,心之念之的仍然是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经济发展的具体实践,“信息量”可谓十分丰富。其中不难感受到,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长远大计,也是当下抗击疫情伟大斗争中面临的一场“大考”。
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归根结底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史。而生态文明是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推进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等全面建设所取得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集合。历史上无数经验教训表明,人类如果不尊重和保护包括野生动物在内的自然界,对大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自身。这次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进一步凸显了加快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性。
生态文明建设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中国是人口大国,又处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但人均资源不足和资源消耗巨大的现实,正在不断激化着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固有矛盾。因此,推行循环经济模式,提升可再生能源比重,强化资源投入少、商品产能多的现代经济发展道路,同时遵循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优先的大政方针,开辟人与自然关系处理的新境界,对我国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
生态文明建设必须统筹协调、多措并举。面对“地球村”层出不穷的生态危机,生态文明的基调越来越高。从发展的角度,人与自然是命运共同体,必须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构建促进绿色发展的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开展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和绿色出行等创建行动。同时,着力解决突出的环境问题,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这些都是我国展现负责任的大国担当、维护生态系统健康的战略性举措。
生态文明建设需要科技支撑和持之以恒。人类工业化进程中带来的大气污染、土壤污染、河流污染、海洋污染,正在呈现出复合型、压缩型和结构型特性,许多环境问题也存在着表现的潜在性及后果的滞后性,因此,生态环境治理和生态文明建设也需要科学防治、精准施策、协力攻关。要重点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同时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深度参与全球环境治理,形成世界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解决方案。
人类是自然界的组成部分,是自然的改造者而非创造者,这就要求全社会、全人类都必须履行和维护保护环境的责任和义务。当前,生态文明建设已成为我国疫情防控和经济发展总体部署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生态环境治理不仅是脱贫攻坚的题中之意,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时代要求。惟有充分发挥制度优势,建立健全资源高效利用和生态保护与修复机制,形成多方协作的强大合力,方能顺应时代潮流,契合群众期待。
来源:科技日报
编辑:刘义阳
审核:管晶晶
终审:冷文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