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宅如何“生金”?“宅基地使用权”也能增值?
日前,德清县莫干山镇30套宅基地在阿里平台拍卖,这些宅基地从四合院到别墅老宅,从四层山庄到精装洋房,最大面积为.96平方米,面积最小为.96平方米,起拍价从2万元/年到80万元/年不等,引发过万人围观。
“三权分置”盘活资源
农村闲置宅基地如何“重获新生”?千百年来农民赖以生存的土地如何一步盘活?
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农村闲置宅基地与闲置房屋不断增多,如何盘活闲置农房,推动城乡资源要素流通,促进共同富裕实现,是当前要面临解决的重要课题。作为全国新一轮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地区,年6月,德清在全国率先出台基于“三权分置”的宅基地管理办法。在此基础上,德清紧抓改革发展机遇,盘活闲置宅基地资源,助力乡村振兴。
起初民宿兴起时,外来经营者和农户只是私下签订简单的租赁协议,形成一定规模后就显现了一些问题,比如合同违约,因为双方签订的合同不受物权法保护。经营者想要追加投资,担心权益不能得到保障,农户也对自家的宅基地不放心。
直到出台了“三权分置”的宅基地管理办法,业主和农户都拿到了红彤彤的不动产证,双方都吃下了“定心丸”,心里才都算踏实。农民一次性拿到20年乃至30年的农房使用权转让款(也可以称租金),20年或者30年后,房屋产权仍旧归农民所有,这期间的宅基地使用权和房屋使用权都归业主支配,可以确权登记,可以抵押贷款,可以再次流转,让闲置的宅基地“活”了起来。德清县下渚湖街道二都村村民汪宇峰表示,“前不久,我以‘宅基地使用权+房屋所有权’方式获得银行贷款,正好补上前期投入的资金缺口。”
目前,德清以多种形式盘活利用农村闲置宅基地宗亩、闲置农房面积万平方米,推动村集体经营性收入年均增长24%、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9%。
“使用权”也能增值
眼下,德清正布局新一轮闲置宅基地激活计划,以阿里资产于11月10日上线拍卖的30套莫干山镇宅基地5-30年使用权为例,阿里资产在保障集体土地权属不变的前提下,通过互联网技术、流量、数据优势,将农村租赁住房与投资人需求对接起来,使得信息渠道更宽阔畅通,资源得到合理有效配置,形成政府、集体经济组织、农户及投资消费者“四赢”局面,让理想生活走进现实。
拥有5-30年的宅基地使用权意味着什么?作为全国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地区,德清县农村宅基地使用权流转,跟一般的农房租赁不同,德清对盘活流转的农房设定房屋使用权,流转期限5-30年,政府颁发宅基地使用权+房屋使用权的“双使用权”不动产证,证书可以抵押贷款,可以再次流转(具备流通价值,具体增值功能),实行物权加合同双重保护。
这次阿里资产拍卖的这批标的,均位于德清县莫干山镇,流转时间最高为30年,流转方式为出租。除了建筑面积,大部分房子都带有上百平方米的庭院。
据了解,莫干山镇闲置农房目前只有余户,资源稀缺。莫干山镇又位于国家级旅游度假区范围内,生态环境优美,森林覆盖率达90%,负氧离子含量达个/立方厘米,是名副其实的天然氧吧,实为投资、自住、经营、养老之优选。
创新改革带“活”产业
为什么说德清农村宅基地大有可为?这也得益于德清的超前规划与创新改革,值得一提的是,在宅基地制度改革和闲置农房盘活中,德清在尽力避免“一窝蜂”开发与同质化竞争。
不久前,当地出台闲置宅基地与闲置农房盘活利用实施方案,以农房、宅基地为资源要素,积极招引数字产业类、文化旅游类、咨询服务类等新经济新业态落地,并规定:闲置土地利用改造要遵循“规划—设计—建设”规范,与村落布点规划、村庄建设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相匹配,与村集体经济发展充分结合、相互促进,使农户、村集体、投资者多方共赢。
“闲置农房处置过程中,我们充分尊重农户与房屋所有权人意愿,房主可选择有偿收购或采用20年租赁方式,进一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下渚湖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办事处主任郭宁宁表示,目前二都小镇已形成文化创意、教育研学、乡村旅游等多个业态。
在政府、企业、农民、投资人的共同努力下,经济流转了起来,闲置土地“活”了,产业也跟着“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