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沈蒙和
日前,中国·钱塘年“浙派名师”新时代美好教育共同体发展高峰论坛,在杭州钱塘新区文海教育集团举行。
浙江省教育厅一级巡视员、省教育学会会长韩平,杭州市教育局副局长蒋锋,钱塘新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李国梅,浙江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处长方红峰,浙江省教研室主任任学宝,浙江省教育科学院院长朱永祥,杭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俞晓东,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经济研究所所长张万朋、浙派名师研究院院长童富勇等省出席论坛。同时,来自新区教卫局相关科室、直属单位、各中小学,及兄弟城区结对学校代表,共余人参加论坛。
省教育厅韩平巡视员充分肯定新区美好教育共同体建设的重要意义和现实价值,认为新区谋划、推动“美好教育共同体”建设,为全省新时代城乡教共体建设提供了新思路、开辟了新路径、增添了新样本。
蒋锋副局长高度评价新区率先推动美好教育共同体的视野与担当,对新区在集团化办学、“互联网+义务教育”、城乡互助共同体建设等工作中取得的成效予以充分肯定,并寄语新区深入落实“五育并举”,不断激发学校办学活力,努力成为杭州教育又一张金名片。
李国梅副主任系统回顾了新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历程,指出“跨区域、跨层级、跨体制和联盟式”的“三跨一联”集团化办学成效彰显,优质均衡发展水平显著提升;“互联网+义务教育”成功经验做法,惠及区内外10余所学校;结对帮扶50余所省内外农村学校、薄弱学校,体现了新区担当,展现了钱塘智慧。同时,她要求紧抓省市关心支持新区发展契机,深入推动“美好教育共同体”建设,全力加快“美好教育先行区”打造,助力新区高质量发展。
论坛活动中,钱塘新区“美好教育共同体”建设正式启动实施。
启动仪式后,杭州滨江实验小学、海宁市长安镇初级中学、海宁市仰山小学,与杭州钱塘新区临江小学、杭州市下沙中学、杭州市基础教育研究室附属学校,分别签订美好教育共同体建设合作协议。三对美好教育共同体建设学校,将以“共融共生共成长创新创强创未来”为主线,不断加强协作交流,结对互助,努力提供更为公平、优质的教育服务。
新区美好教育共同体代表杭州市文海教育集团、杭州市下沙中学、杭州钱塘新区前进小学,分别从“联盟式”集团化办学、“互联网+义务教育”、“跨区域”集团化办学等维度,分享交流办学经验、成功做法,引发了在场各个学校的共鸣与思考。
随后,依托先进过硬的信息技术支持,“同步课堂”活动在三地三校间同步开展。杭州市文海实验学校(初中部)优秀青年教师执教社会学科,集团内成员校启源中学和城乡互助结对学校淳安县临歧镇初级中学,同步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杭州市文海实验学校(小学部)市级名师执教一节小学语文课,“互联网+义务教育”结对学校临江小学和城乡互助结对学校德清县新市小学,无障碍、零延迟全程参与课堂教学。
在国内知名特级教师唐少华、教育教学专家吕映带领下,三地三校教师,透过大屏幕,实时互动交流观课心得体会,教学研讨气氛活跃、内容深入。
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经济研究所所长张万朋教授,作了主题为“新时代新教育共同体建设的现状与展望”的专题报告。张教授对上海集团化办学的发展历程、存在问题进行了系统分析,并就美好教育共同体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思考建议。要加强顶层设计,对接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要创新体制机制,为集团化办学提供坚实的政策支持。完善集团内部治理体系。盘活存量资源,增强集团发展的内驱力。
杭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俞晓东院长,全面回顾了杭州教育从1.0到3.0各时代集团化办学面临的问题、设计定位、主要举措和效果评估,并提出美好教育共同体把握政策大势,瞄准普及、公平、质量和结构整体提高等目标,在发展道路、主要任务、结构体系等方面进行积极探索,努力打造具有时代感、有特征标记的钱塘美好教育共同体。
钱塘新区教育与卫生健康局局长钱晓华指出,建设美好教育共同体,是对国家、省市政策要求的具体落实,是满足人民美好教育需求的惠民之举,是新区及新区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
他强调,要统筹整合集团化办学、“互联网+义务教育”、公办初中提质强校工程等多项工作,系统推进美好教育共同体建设;要集聚政策、智力、人才、技术等各类优势资源要素,形成集群式发展的良好态势;要立足根本,从自身实际出发,积蓄强大内力,实现优质发展。他要求,到年底前,在义务教育阶段率先实现美好教育共同体全覆盖,并稳步向高中段、学前教育段延伸。重点抓好三个关键:一要坚持“跨区域、跨体制、跨层级和联盟式”这四条路径,来办好优新区美好教育共同体,满足新区人民品质教育需求。二要用好现代信息技术,实现各美好教育共同体内成员校,%开展“互联网+课堂”“互联网+教研”,破解名优教师不足、课堂教学质量难以提升等问题。三要扛起应有责任,全力以赴支持结对学校发展,并主动谦虚学习结对学校优点,强化双向交流,推动双方共赢。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